报刊、网络文摘

马占峰:回收利用 塑料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塑料工业发展到今天,重点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产能扩张和提升技术。目前,一个更加重要的课题已经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如何把握好塑料工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之间的关系。塑料工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因为塑料具有环境友好的特性,还因为塑料循环使用可以缓减当前资源紧缺形势。塑料应成为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选材料,其循环利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塑料再生进入新阶段
  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塑料制品规模以上企业产量从1035.8万吨增加到了2198.6万吨,年均增长16.24%。此间各种塑料制品增势良好,并不断有新产品问世,以满足国内各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在数量和品种上不断增长的需要。到2005年底,中国合成树脂表观消费量达3834.8万吨,加上进口废塑料495.6万吨,塑料表观消费总量达4330.4万吨。中国已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合树树脂生产、进口、消费大国。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塑料工业还将保持平稳增长,年均增长率将达到两位数。而中国合成树脂自给率只有50%左右,每年需要进口近2000万吨塑料原料。由于中国塑料工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高,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将对其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塑料回收再生利用成为解决原料紧张的一个重要手段。
  与此同时,废弃塑料产生量不断增长给环境带来了更大压力,也给塑料工业发展提出了新课题。据测算,目前中国废弃塑料年产生量1000万吨左右,加上进口废塑料近500万吨,社会拥有量约1500万吨。应用好这些废旧塑料会给社会和企业带来巨大效益,但在存放、运输、加工应用以及后处理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势必给环境带来压力。
  进入'十一五',中国塑料回收再生利用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环保和节约型社会、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已成为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这给塑料回收再生行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新兴产业的塑料回收再生行业规模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废料来源呈多样化复杂化
  塑料包装以质轻、美观、防水防油、减震、阻隔等优良性能,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中国塑料制品中产量最大的分支。2004年中国塑料包装消费量为634.4万吨,2005年超过800万吨。但由于本身的特点,大多数塑料包装寿命极短,至少有80%的塑料包装制品在一年内就被废弃,成为再生塑料的主要来源。
  随着中国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汽车与电子电器塑料用量增长较快,这一领域的塑料回收问题也日显突出。2005年中国汽车产量达570多万辆,2006年总需求量将达650万辆,汽车塑料平均使用量目前约70千克,年消费40多万吨,预计到2010年将增加为80多万吨。因此,对报废汽车塑料零配件的回收再生利用来说,任务将越来越艰巨。同时,目前电子电器配套塑料配件用量已达100多万吨,中国正逐渐进入家用电器大量报废期。电子电器及汽车用塑料零配件是继塑料包装之后的又一个废塑料重要来源,而且此类材料中塑料品种更加多样,除了工程塑料外,复合材料的用量增加,进一步加大了塑料回收再利用的复杂性和难度。
  回收再生是系统工程
  塑料回收再利用市场发展表明,废弃塑料再生利用不单纯是技术和经济问题,需要建立起全社会全方位科学合理的综合回收处理体系,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有效配合制定相关条例加以保证。集群化、规模化、规范化、深加工将是该行业发展方向,培育一些对行业发展有示范作用的规模化企业和规范的加工交易市场应当成为工作重点,特别是要注意回收过程集中化和处置过程规范化。
  预计'十一五'期间,塑料回收再生行业发展将面临重大结构调整。该行业发展要在快速中求稳,着重于科技开发和市场引导,使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回收利用量和回收率将有所增长,预计到2010年,国内塑料实际表观消费量如果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将达到或超过4000多万吨,塑料回收量将达到1000万吨,回收率将达25%。同时,全行业还应加快技术研发步伐、引进先进装备,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并通过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使从业人员素质得到提高,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散、乱、差的局面,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另外,为提高回收效能,企业在材料制备和制品设计时就要考虑尽可能减少原料消耗,使消费后塑料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治理'白色污染',实现塑料循环利用,是塑料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应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采用减量、回收、再生、再利用、降解材料等多措并举的治理策略,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激活企业参与塑料回收再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我国塑料工业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委会秘书长 马占峰)

文章摘编自:中国化工报


相关新闻:
 

  中国塑协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塑协”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经过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塑协”。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塑协)”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严禁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122056、65281529 电子信箱:xulin@cppia.com.cn 联系人:许琳